“县”到“市”,一字之差,撬动的却是千钧之力。这座拥有2200年建县史的浙东古城,由此踏上了工业强市的快车道,从地区生产总值9.05亿元的农业县,跃升至1682.78亿元的“全国百强县”。
回望余姚工业发展历史,一条清晰的绿色转型主线贯穿始终:从最初简陋的家庭作坊,到初具规模的块状经济,再到如今高端化的产业集群。余姚的成长步步朝着集约化的核心迈进,不断探索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沃土中,将传统产业升级为绿色产业集群,让新兴企业在绿色制造的新方位上扎根生长。
余姚的40年,本质上是集体创业史,就像一粒种子在土壤里找到适配的生长方式,而这粒种子,就扎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沃土之中。
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。余姚用实践回答了传统县域经济如何向绿色集约化转型的时代命题,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真理。
1984年,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王文鉴,带着8个高中生和6万元贷款,在4间平房里创立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。
一段时间内,“家家冒烟”成为余姚工业经济繁荣的鲜明标签。这种“小而散”的模式,是许多县域工业起步的共同特色,也是其强劲的驱动力。这些家庭作坊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使得产业由“散”逐步走向“聚”,成就了最初的块状经济。
进入新世纪,余姚市委、市政府前瞻性地提出了“工业立市”战略,着力推动块状经济迭代升级,通过引导、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,着力推动块状经济做大做强,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支柱产业,一张张“国字号金名片”应时而生:梁弄镇被誉为“中国灯具之乡”,陆埠镇被誉为“中国水暖器材之乡”,黄家埠镇被誉为“中国消防器材之乡”,泗门镇被誉为“中国电线电缆之乡”……
从“搬得动”的小作坊到集约化的产业集群,余姚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实践,更是政企双方“刀刃向内”自我革新的结果。
近年来,为增强发展新动能,加速推动产业集群、空间集聚,余姚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,启动工业用地空间腾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,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、有机更新和低效工业区块开发。
生产效益不高的黏土砖制作地块,“摇身一变”变成全球先进的覆铜陶瓷基板产线,一挪一换间,同一地块的产值翻了30倍。这一“腾笼换鸟”的经典案例就发生在低塘街道黄湖区块,余姚经济开发区等有关部门说服原业主淘汰落后产能,关停“低、小、散”企业104家,探索出了工业片区综合整治新模式,制定“签约、腾空、拆除、建设、达产”路径图,推动土地“换”出新活力,“寸土”生出“寸金”。
数据显示,今年1—7月,余姚已协调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项目55个,涉及用地1167亩,新增总建筑面积52.16万平方米,已集中启动22个二次开发项目的联合踏勘。
“我们还构建了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,从合法合规性、亩均效益、安全、环保等方面科学建立工业用地和企业评价体系。”余姚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站在新起点,余姚正聚焦“2070”工业集聚区发展新格局,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行动,迭代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,推动对4个重点产业园和9个优势产业社区的初步规划全覆盖。
839家企业完成绿色化改造,数量居宁波各区(县、市)第一;昊阳再生资源被认定为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,全宁波仅3家;大发化纤入选工信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,全宁波同样仅有3家……
2024年,余姚市一众工业公司在向“绿”而行的道路上取得很明显的成效,多项数据居宁波前列。
在宁波更大集团,“绿意”浓浓。企业把“碳中和”目标分解成了“资源利用”“供应链与合作”“文化”“治理”“能源利用”五大方面,持续从全产业链角度来探索高效降碳技术,携手“上游、下游、产学”三方共进、共建、共享。
比如,企业携手合作钢厂探索短流程废钢冶炼技术,年减碳量达到900吨,还充分的利用锻造余热进行套圈淬火,避免了二次加热,进一步节约了能源。其屋顶光伏设备,提供了公司日常运转中大约10%的电能,公司制作过程中的耗材切削液和防锈油、大部分包装箱等,都实现了循环利用……
“我们的绿色、低碳、环保理念不只存在于生产环节,还贯穿产品设计,原材料采购、生产、包装、回收整个‘生命周期’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说道。接下来,他们还将通过“3+X”低碳创新新生态(即领军客户、一流研究机构、多家供应商与主体单位更大集团)、绿色设计、资源利用、绿色制造四个方面来不断推动低碳发展。
无独有偶,宁波大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余万元,历时10个月实施了酯化蒸汽余热发电节能改造项目,将聚酯装置工艺塔产生的酯化蒸汽进行余热发电,直接用于公司制作,让酯化蒸汽的热能得到利用。根据该项目实际运作情况,预计年净发电量可达850万千瓦时,每年可节约标煤2719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80吨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因子也相应减少,带来良好的环保效益。
去年以来,余姚以国家创新型县(市)建设为载体,深度融入省“创新深化”和“315”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工程建设,持续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以科学技术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。
今年,余姚加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,加强市、区(县、市)、乡镇(街道)三级联动,加强完善分类分层、梯次培育的绿色示范创建体系,全面排摸工业公司绿色示范创建情况,力争新创建三星级绿色工厂55家。余姚还开展了绿色化诊断行动,组织专家对重点行业规上企业绿色降碳、工业节水等进行诊断,指导帮助存在短板的公司进行改造提升,鼓励优质企业创建绿色工厂。
“12英寸先进制程CMP(化学机械抛光)抛光液采用全国产超高纯硅溶胶纳米颗粒,颗粒集中度(PDI)≤0.2,金属杂质总含量≤100ppb……”宁波润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宏业手中的这份产品性能报告,含金量十足。
就在2024年最后一季度,润平电子凭借四年攻克两项难题、拿下105项专利,斩获首张CMP抛光液大单。
CMP抛光液,制造高端芯片不可或缺的表面抛光材料。中国每年对高端抛光液的需求量折合产值为70亿元,但国产抛光液只占20%。余姚2005年入局泛半导体产业,围绕链主“江丰电子”的“芯”材料聚落成群,冲刺百亿级规模,“润平电子”的入场,精准补链。
“创润新材料”的低氧超高纯钛单锭提高溅射靶材加工成材率;“芯丰精密”的半导体晶圆微米级加工设施完全自主可控……目前,余姚正在聚焦集成电路、封装测试等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关键领域,招引一批半导体装备及关键零部件、智能装备及控制管理系统等核心产业强链项目,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
另一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在浙江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41个核心区中,余姚占2席,其中就有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端新材料,去年该核心区营收增速居全省第二,充足表现了绿色发展与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良性互动。
过去五年,余姚光电信息、特色工艺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逐步形成了全省闻名的特色产业高地。今年1月至6月,余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408.2亿元,同比增长5.0%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.3%,在宁波各区(县、市)中排名第二。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投资分别达到73.7亿元和81.5亿元,增长率分别为18.3%和13.1%,两项数据均居宁波各区(县、市)第一;规上数字化的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达到368.2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
这些亮眼的数据,彰显了余姚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。新兴起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,不仅为余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更重要的是,这种发展模式是以绿色、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的,符合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。余姚正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,一直在优化产业体系,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产业新篇章。
作为典型工业大市,余姚选择工业绿色化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主路径,体现了“有虎偏向虎山行”的担当和勇气。
余姚不懈推进工业绿色化没秘诀可言,实打实做好了三事:聚点成块向集聚要“绿色”,持续推动块状经济迭代升级,通过“三废”集中化高标处理、循环化减量处理等,减轻环境负荷;创新要素驱动向“绿”而行,推进工业设计创新、工艺流程优化、材料绿色更替等,实现制造业现代化提升与全流程绿色化增强的兼顾;新兴起的产业写就绿色集群,主动响应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浪潮,培育做强高端芯片、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,在工业数字化跃迁中减少资源消耗。